ICS 67.140.10 X55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378—2013 地理标志产品 邵武碎铜茶 2013 - 12 - 04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3 - 01 实施 发 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地理标志产品 邵武碎铜茶 DB35/T 1378—2013 * 2014 年 3 月第一版 2014 年 3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378—2013 前 言 本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8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GB/T 179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和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 规则而制定。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邵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武市农业局、邵武市茶叶协会、邵武留仙峰茶业有限 公司、南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锦伟、阎玥、厉黎明、邱丽玲、冯家传、曹琦金。 I DB35/T 1378—2013 地理标志产品 邵武碎铜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邵武碎铜茶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邵武 碎铜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4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1 茶叶贮存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 75 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邵武碎铜茶 在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栽培的当地鲜叶原料, 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栗香纯正、滋味醇爽的绿茶。 1 DB35/T 1378—2013 4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邵武碎铜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 护规定》批准的范围,即福建省邵武市现辖的行政区域内,见附录A。 5 要求 5.1 自然环境 5.1.1 地理位置 ° ° ° ° 邵武地处北纬26 55′~27 35′,东经117 2′~117 52′,位于闽北山区偏西北,全境大部分由 山地、丘陵构成。地势由西南和北部向中部、东南部倾斜,富屯溪穿境而过,形成山环水绕自然风貌。 5.1.2 气候特点 邵武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7℃,年均日照时数1740h,无霜期达241d~266d,年 平均降雨量为1802mm,年平均雾日117.6d,相对湿度80%~85%。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全年多雾、热资源丰富。三九无严寒,三伏无酷暑。 5.1.3 土壤要求 产地范围内海拔 300m 以上、坡度小于 25°、pH 值 4.5~6.5,有机质含量大于等于 1.5 %,土层深 厚的红壤、红黄壤等,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低山或高丘。 5.2 栽培和加工 5.2.1 栽培 参见附录B。 5.2.2 加工工艺 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精选。 5.3 产品分类分级 根据工艺不同分为:条形、卷曲形。 根据等级不同分为:特级、一级、二级。 5.4 质量要求 5.4.1 基本要求 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不着色,不得添加任何添加剂。 5.4.2 感官品质 感官品质应符合表1的规定。 2 DB35/T 1378—2013 表1 感官品质要求 要 外 级别 求 形 内 质 条索 整碎 净度 色泽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细紧 匀整 净 绿润 栗香显 浓厚鲜 爽 黄绿明亮 嫩绿,匀齐明 亮 紧结 紧结 较匀整 较净 较绿润 栗香 醇爽 黄绿尚明 亮 绿明亮 尚紧 尚紧 尚匀整 尚净 尚绿润 清香 醇和 黄绿稍明 尚绿亮 条形 卷曲形 特级 细秀 一级 二级 5.4.3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分, % ≤ 7.0 总灰分, % ≤ 7.0 碎末茶, % ≤ 6.0 氨基酸, % ≥ 4.0 水浸出物, % ≥ 40.0 5.4.4 卫生指标 5.4.4.1 5.4.4.2 5.4.5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 GB 2762 的规定。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 净含量 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6 试验方法 6.1 感官品质 按GB/T 14487和GB/T 23776规定执行。 6.2 理化指标 6.2.1 试样的制备 按GB/T 8303规定执行。 6.2.2 水分 按GB/T 8304规定执行。 6.2.3 总灰分 3 DB35/T 1378—2013 按GB/T 8306规定执行。 6.2.4 碎末茶 按GB/T 8311规定执行。 6.2.5 氨基酸 按GB/T 8314规定执行。 6.2.6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规定执行。 6.3 卫生指标 按GB 2762、GB 2763规定执行。 6.4 净含量 按JJF 1070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组批与抽样 7.1.1 抽样以“批”为单位,同一批投料、同一条生产线、同一班次的产品为一个生产批, 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应一致。 7.1.2 7.2 抽样按 GB/T 8302 规定执行。 检验 7.2.1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 质、水分、总灰分、碎末茶和净含量。 7.2.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为本标准的全部项目,检验周期为每年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a) 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 b) 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c)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主管部门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d)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7.3 判定规则 7.3.1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 5.3 条要求的,则判该批产品合格。 7.3.2 检验结果中基本要求或卫生指标有一项不合格的,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理化指标、净含 量不符合要求或感官品质经综合评判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可在同批产品中加倍随机抽样进行复检,复检 4 DB35/T 1378—2013 后仍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由 双方共同在同批产品中加倍随机抽样,对有争议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8 标识、包装、运输与贮存 8.1 标识 8.1.1 8.1.2 8.2 运输包装箱的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包装标签应符合 GB 7718 的规定。 包装 销售、运输包装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8.3 运输 产品的运输应防雨、防潮、防曝晒,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昧、无污染。 8.4 贮存 应符合GH/T 1071的规定。产品应贮存于清洁、干燥、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 应无异气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8.5 保质期 保质期为18个月。 5 DB35/T 1378—2013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邵武碎铜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图 A.1 图A.1 6 邵武碎铜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DB35/T 1378—2013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邵武碎铜茶栽培技术 B.1 品种 安徽槠叶种、武夷菜茶及其他适合制作邵武碎铜茶的茶树品种。 B.2 栽培 B.2.1 基地选择与规划 B.2.1.1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20的要求。 B.2.1.2 基地规划与建设应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 态平衡,便于茶园灌溉和作业。 B.2.2 道路和水利系统 B.2.2.1 B.2.2.2 B.2.3 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等。 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茶园建设 B.2.3.1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 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种草或留草。 B.2.3.2 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种植;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梯层等高, 环山水平,大弯顺势,小弯取直,心土筑埂,表土回沟,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层接路,路路相通; 横沟蓄水,纵沟排水,茶园四周设置隔离沟。 B.2.4 定植栽培 B.2.4.1 B.2.4.2 时间:春栽2月至3月上旬,秋栽10月,选择阴天或雨后种植。 密度 B.2.4.2.1 单条植:行距13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3株,每公顷苗数4.5~5万株。 B.2.4.2.2 双条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每公顷苗数6~7.5万株。 B.2.4.3 定植:按种植行挖深、宽各40 cm的种植沟,每亩施菜饼肥200 kg~400 kg或农家肥1000 kg~ 2000 kg,与表土拌匀施于沟底,覆土5 ㎝~8 ㎝。间隔半月后种植。扶正苗木,保持根系舒展,填土 踏实,栽植深度高于苗木根际3 cm左右
DB35-T 1378-2013 地理标志产品 邵武碎铜茶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8:36:2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