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23.020.30 J 74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707—2018 代替 DB34/T 1707—2012 在役超高压人造水晶釜定期检验规程 Periodical Inspection Regulation For In-service Super-high Pressure Man-made Crystal Autoclave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10 - 2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1 - 20 实施 发 布 DB34/T 170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1707—2012《在役超高压人造水晶釜定期检验规程》。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 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删除年度检查、全面检验和耐压试验,新增定期检验(见 3.1); ——修改了 4.1 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修改了 5 检验项目和内容; ——增加了 5.1.7 主要受压元件材质不清的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 ——取消了年度检查。 本标准由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宣城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何美清、史红兵、贾定文、刘洪、杨明、陈强、吴正斌、夏智、张太钢。 I DB34/T 1707—2018 在役超高压人造水晶釜定期检验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役超高压人造水晶釜定期检验的一般规定、检验项目和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 100 MPa 的在役人造水晶釜(与水晶釜端口部分连接的承压盖 及其紧固件;水晶釜所用的爆破片等安全附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B/T 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 47013.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3部分:超声检测 NB/T 47013.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4部分:磁粉检测 TSG 21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Z8001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定期检验 Periodical Inspection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在超高压水晶釜(以下简称水晶釜)停机时,根据本规程 的规定对在用水晶釜的安全状况等级所进行的符合性验证活动。 4 4.1 一般规定 检验人员 4.1.1 在役水晶釜超声检测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具备压力容器锻件无损检测经验,对水晶釜制造方 法、使用情况、缺陷性质及形成原因、特征等具有足够的知识。 4.1.2 无损检测人员应按照 TSG Z8001 的要求取得无损检测的Ⅱ级以上(含Ⅱ级)资格证书。 4.1.3 检验方案应由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制定,经过审核人员审核和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施行。 4.1.4 水晶釜的超声检测报告应当由取得 Ⅲ 级资格证书的无损检测人员审批。 4.2 检测仪器 1 DB34/T 1707—2018 无损检测仪器应符合 NB/T 47013.1、NB/T 47013.3 和 NB/T 47013.4 的相关规定,其他设备应经 检定合格或处于完好状态。 4.3 检测条件 4.3.1 采用煮釜的方案去除内表面附着物。 4.3.2 将内部介质排除干净,并将与其连接的设备、设施和管道隔断,且设置明显的隔离标志。 4.3.3 将待检釜放在安全,便于检验的位置,并拆下与釜体连接的有关部件,包括:卡箍、上法兰、 压环、密封环、提塞法兰、浮动塞和螺纹压套等。 4.3.4 清理釜体和主要零部件外表面的污物,提供检验电源,照明以及翻转设备等,对釜体外表面进 行 100%的打磨,所有影响超声波检测和表面检测的覆盖层、锈蚀和污物予以清除,露出金属光泽,且 表面粗糙度 Ra 值达到 6.3μm,内表面的晶芽应清除。 5 检验项目 5.1 资料审查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书等。 5.1.7 5.2 出厂技术文件(水晶釜投用后首次定期检验时必须审查,在以后的定期检验中可以视需要查阅); 运行周期内的年度检查报告。 历次定期检验报告。 制造、安装监督检验证书(进口水晶釜安全性能监督检验报告或证书)。 使用登记文件。 有关维修或者改造的文件,重大改造维修方案,告知文件,竣工资料,改造、维修监督检验证 主要受压元件材质不清的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 内外观检验 5.2.1 外观尺寸检查 5.2.1.1 对水晶釜筒体的同一截面作四个方向的膨胀变形测试(特别是下部高温区即退刀槽部位), 其直径的最大膨胀变形值应≤1.5 mm。 5.2.1.2 存在筒体局部或整体严重变形,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 5.2.2 内部检查 5.2.2.1 蚀。 5.2.2.2 5.2.3 以目视为主,可用内窥镜、管道爬行检查仪等方法进行内部检验,主要检查是否有裂纹和腐 主要受压元件发现穿透性裂纹,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 紧固件的检查 对所有螺栓应逐个进行外观检查(螺纹、圆角过渡部位,长度等),并进行 100%磁粉检查。如有 腐蚀或裂纹应予以更换。 5.3 2 材质检查 DB34/T 1707—2018 5.3.1 在筒体内壁或外壁(对于内径小于 500 mm 的釜体)上均布划出 5 个与筒体轴线相垂直的环线, 在每个环线上均布取 4 点,做硬度检测。硬度值应符合设计图样或标准的规定,硬度最高值与最低值差 (△HB),相邻环线间各点应不-大于 40;同一环线上各点不大于 20。 5.3.2 硬度值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应做金相来确定其组织。其性能组织应符合 TSG 21 的要求。 5.4 壁厚测量 5.4.1 在距釜体底部件 1/5、2/5、3/5 和 4/5 长度处取 4 个横截面,每个横截面按 0º、90º、180º 和 270º 均布 4 点进行测量; 5.4.2 所测壁厚小于原设计壁厚的部位应增加测厚点数,找出最薄点,按 TSG 21 或原设计标准校核, 判定是否符合继续使用要求。 5.5 无损检测 5.5.1 5.5.1.1 超声检测 直探头超声检测 直探头用于检测平行于釜体外表面的面状缺陷。检测方位如图1 所示。 退刀槽部位 釜体 直探头、双晶探头和斜探 头的扫查方式 纵波斜探头 图1 超声波检测部位示例 选用直探头和 CS-2 对比试块的φ2平底孔作距离-波幅曲线,并以φ2 平底孔作为检测灵敏度,以 外表面为扫查面,用机油为耦合剂,对整个筒体外表面作≥30%面积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底波和始波 之间出现的一切高于距离-波幅曲线的波型应予以记录,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低于曲线的 能显示的波型,但该缺陷发生扩展时,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其他缺陷显示应记录,并辅 以其他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5.5.1.2 双晶直探头超声检测 对于距釜体外表面在 0~45 mm 深度范围内,选用双晶直探头作补充检测。检测方位如图1 所示。 选用双晶直探头和 CS-3 对比试块的φ2 平底孔的反射波为参考点作距离-波幅曲线,以φ2 平底 孔为检测灵敏度,对整个扫查面内的筒体内部进行 30%面积的补充扫查,在深度为 0~45 mm 范围内 出现高于曲线的波型应予以记录,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低于曲线的能显示的波型,但该 3 DB34/T 1707—2018 缺陷发生扩展时,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其他缺陷显示应记录,并辅以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验证。 5.5.1.3 横波斜探头超声检测 用横波斜探头检测轴向缺陷。对釜体外表面 30%面积范围内作检测。检测方位如示意图1 所示。 根据釜体的尺寸选择不同角度的斜探头和自制“V”型槽试块。“V”型槽试块是用被检釜体的同种 材料加工而成,其外型尺寸与釜体相同,如图2 所示。 V V L 注:1、“V”型槽角度为 60º; 2、槽长为 25mm; 3、槽深为为壁厚的 2%,且≤1.5mm; 4、L 在 150mm~200mm 之间。 图2 V 型槽外形示例 灵敏度的确定:以黄油或机油作耦合剂,在试样的上将内壁人工“V”型槽的回波调到荧光屏满刻 度的 80%,再移动探头,找出外壁人工“V”型槽的最大回波,在荧光屏上标出,连接两点即为距离— 波幅曲线,作为检测时的灵敏度。 在检测过程中,当在检测范围内的缺陷反射波超过上述距离—波幅曲线时,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不超过上述距离—波幅曲线的能显示的波型,但该缺陷发生扩展时,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其他缺陷显示应记录,并辅以其他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5.5.1.4 纵波斜探头超声检测 纵波斜探头用于检测退刀槽部位。从釜体外表面对 30%面积(包含退刀槽及其两侧各 150 mm 范 围)范围内作检测。检测方位如示意图1所示。 选 CS2 对比试块(根据退刀槽至扫查面的距离而定)的φ2 平底孔反射波的连线为检测灵敏度(同 上述“V”型槽确定灵敏度方法相同)。在检测范围内,超过上述距离—波幅曲线的反射波定为超标的 缺陷波,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不超过上述距离—波幅曲线的能显示的波型,但该缺陷发 生扩展时,安全状况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其他缺陷显示应记录,并辅以其他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5.5.2 5.5.2.1 5.5.2.2 4 磁粉检测 对上端部的螺纹段、上法兰、浮动塞和卡箍,应采用绕电缆法或线圈法进行纵向磁化检测。 压环、提塞法兰和螺纹压套密封环应采用中心导体法检测。 DB34/T 1707—2018 5.5.2.3 釜体外表面应采用交叉磁轭法检测(交流旋转磁场),要求磁轭最大间距时至少应有 118 N 的提升力。使用 A1-30/100 灵敏度试片确定检测灵敏度。 5.5.2.4 釜体入料口端内表面台阶处应按 NB/T 47013.4 的要求进行表面磁粉检测。 5.5.2.5 其他部件的检测,应采用交流电磁轭法来检测,要求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 45 N 的提升力。 5.5.2.6 主要受压元件表面发现裂纹,未做修磨应定为 5 级;修磨后强度校核不能满足要求安全状况 等级定为 5 级,并判废。 5.6 5.6.1 5.6.2 5.6.3 5.7 5.7.1 5.7.2 耐压试验 定期检验过程中,使用单位或者检验机构
DB34-T 1707-2018 在役超高压人造水晶釜定期检验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1:40:1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