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870298.6
(22)申请日 2022.07.22
(71)申请人 河南科技大 学
地址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
48号
(72)发明人 徐建强 侯小改 姜佳 柴秋源
罗诗瑶
(74)专利代理 机构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普通合伙) 41120
专利代理师 王艳艳
(51)Int.Cl.
C12Q 1/6895(2018.01)
C12Q 1/6844(2018.01)
C12N 15/11(2006.01)
C12R 1/645(2006.01)
(54)发明名称
牡丹枝孢霉的检测方法及在油用牡丹红斑
病诊断上的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属于油用牡丹红斑病检测诊断技术
领域, 具体涉及牡丹红斑病的检测方法及在油用
牡丹红斑病诊断上的应用。 将 筛选出针对牡丹红
斑病菌的LAMP特异性引物直接用于建立的LAMP
反应体系中并扩增目标DNA, 通过目标DNA的凝胶
电泳条带进行红斑病菌的特异性检测和LAMP颜
色反应的特异性检测诊断出牡丹红斑病。 本发明
建立的LA MP检测体系, 对于发病早期无明显病征
以及中后期有明显病征的病叶, 均能灵敏地实现
对红斑病的诊断。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115094160 A
2022.09.23
CN 115094160 A
1.一种牡 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 筛选出针对牡丹红斑病菌的LAMP特异性引物, 所述LAMP特异性引物包括内引
物FIP/BIP和外引物F3 /B3;
步骤二、 建立LAMP反应体系并扩增目标DNA, 具体方法为: 将2.5 μL 10×ThermoPol
Buffer、 0.16 U/ μL Bst DNA聚合酶、 1 mmol/L dNTP、 8 mmol/L MgSO4、 0.2 μmol/L F3/B3、
0.6 mol/L 甜菜碱、 1.6 μmol/L FIP/BIP、 0.15 mmol/L HNB、 1 μL模板DNA, ddH2O补至25 μ
L混匀后放入水浴锅中反应, 反应温度为6 0‑68 ℃, 反应时间为57 ‑63 min;
步骤三、 将步骤二中的扩增目标DNA进行红斑病菌的特异性检测以诊断出牡 丹红斑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一中LAMP
特异性引物的筛选方法: 利用MEGA软件对牡丹红斑病菌的ITS基因序列以及牡丹黑斑病菌、
腔孢叶斑病菌、 黄斑病菌、 灰霉病菌的ITS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从中筛选出红斑病菌与
其他病菌序列同源性低的片段, 并将获得的基因片段在在线 软件上设计针对牡丹红斑病菌
的LAMP特异性引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中扩增
结束后通过观察PCR管的颜色变化以及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来判断扩增反应是否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中模板
DNA为牡丹红斑病 、 牡丹黄斑病 、 牡丹灰霉病 、 牡丹黑斑病的总DN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三中的
LAMP反应的特异性检测的方法为: 设置阴性对照, 在LAMP反应体系中加入与其他处理组模
板等量的ddH2O代替, 将LAMP反应 体系进行LAMP反应的特异性检测。
6.一种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在油用牡丹红斑病诊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通过权
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牡 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在油用牡 丹红斑病早期和中后期的诊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在油用牡丹红斑病诊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用牡丹红斑病早期诊断检测: 采集类似牡丹红斑病的发病叶片, 将发病
部位剪下, 60 ‑70℃恒温水浴9 ‑11min后, 10000rp m离心8‑12min, 取上清液作为LAMP反应的
模板DNA, 以添加等量ddH2O的处理作为阴性对照, 同时以红斑病菌基因组DNA为阳性对照,
进行发病叶片的LAMP检测, LAMP反应结束后, 结合离心管颜色反应及凝胶电泳条带, 判断发
病叶片是否为红斑病。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 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法在油用牡丹红斑病 诊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用牡丹红斑病中后 期诊断检测: 选取病斑上有明显霉层的病叶, 用单面
刀片从病斑上刮取病菌的菌丝等病征, 放入2mL离心 管中, 加200 μL ddH2O后置于60 ‑70 ℃
水浴锅中水浴5 ‑10 min, 然后10000 rpm离心8 ‑12 min, 吸取上清液做为模板DNA, 以添加等
量ddH2O的处理作为阴性对照, 进行发病叶片的LAMP检测, LAMP反应结束后, 结合离心管颜
色反应及凝胶电泳条 带, 判断发病叶片是否为红斑病。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094160 A
2牡丹枝孢霉的检测方 法及在油用牡丹红斑病诊断上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油用牡丹红斑病检测诊断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牡丹红斑病菌的检测方
法及在油用牡 丹红斑病诊断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类似于人生病时去医院看病, 医生需要通过各项指标来判断病因及疾病种类。 植
物病害诊断也是需要通过各种方法, 鉴定病原物的种类, 进而对植物病害做出诊断, 并建议
生产中的施药选择。 而除了白粉病、 锈病、 霜霉病、 黑粉病等病征和病状典型的病害, 依据发
病部位的病状和病征可以直接作出判断; 对于大部分病害, 尤其是叶斑类病害, 病 征很少,
即使有病征, 也往往仅有菌丝而 无孢子, 依据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征很难作出准确判断。 往往
需要将病菌从发病部位进行分离, 依据分离出 的病菌在培养基上产生的菌落、 形成的孢子
及产孢结构等, 作出准确判断; 而某些病菌如果不产孢, 则需培养后提取DNA, 进行DNA特异
性片段特异性扩增后测序, 依据 序列结果进行BLAST序列比对, 确认病菌归宿。
[0003]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的普及, 人们尝试采用普通PCR技术来对植物病害进行快速诊断。 操作步骤
如下: 从发病组织中提取DNA, 然后依据疑似的病原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 进 行PCR扩增反
应; 扩增出条带后, 送至生物公司测序; 将所获得的序列在NCBI网站上比对, 依据得分高低
判断病菌归属。
[0004]相比于传统的病菌形态特征诊断结合病菌 的分离, 借助于普通PCR的植物病害的
分子诊断具有测 定结果准确、 不受病菌是否产孢等因素影响。 但该技术需要昂贵的PCR仪;
且由于需要进 行病原菌基因组保守序列搜索、 比对等, 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在生产中推广
应用难度较大。
[0005]牡丹不仅因其花大而香、 花色艳丽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而且根部含有抗菌消
炎物质——丹皮酚, 籽粒中含有42%以上的α ‑亚麻酸、 92%以上的不饱和 脂肪酸等数十种营
养成分, 使牡 丹同时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 值。
[0006]由牡丹红斑病菌引起的红斑病是牡丹上发病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发病严重时可导
致牡丹叶片 干枯变黄, 植株生长势变弱、 产籽量减少, 花色衰退等, 对切花牡丹、 观赏牡丹以
及油用牡丹的产业化发展带来巨大 的威胁,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牡丹红斑病主要危害茎
和叶片, 也能侵染叶柄、 嫩叶和枝。 一般下部叶片最先感病, 叶片发病初期叶正、 背面出现绿
色针头状小点, 以后扩展为直径 3~12mm 的紫褐色近圆形的病斑, 中央淡黄褐色, 边缘暗
紫褐色, 30d 后可扩展成10~30mm大小的病斑, 有的病斑相连成片, 大多数病斑有明显的同
心轮纹, 在病斑上呈现不整齐淡褐色轮状环纹和霉状物。 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 病斑背面常
生墨绿色或灰褐色霉层, 似绒毛状, 为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梗。 当病害侵染茎时, 茎上出
现紫褐色长圆形的病斑小点, 稍隆起, 病斑扩展缓慢, 后期病斑长径仅为 3~5mm; 病斑中间
开裂并下陷, 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 潮湿时病部也产生霉层, 常导致嫩枝枯死。 叶柄、 叶脉感
病后, 症状与茎相同。 萼片与花 瓣上病斑开始均为褐色小点, 严重时边 缘枯焦。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15094160 A
3
专利 牡丹枝孢霉的检测方法及在油用牡丹红斑病诊断上的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16:52:5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