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网
ICS 67.140.10 X 55 铜 DB5206 仁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206/T 10—2018 代替 DB 520600/T 88-2015 梵净山 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Fanjingshan tea standardiaztion 2018-12-06 发布 2018-12-06 实施 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 5206/T 10—2018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要点…………………………………………………………………………………1 5 茶树种植………………………………………………………………………………………3 6 茶园施肥………………………………………………………………………………………4 7 土壤管理……………………………………………………………………………………………5 8 茶树修剪………………………………………………………………………………………………6 9 茶园水分管理…………………………………………………………………………………………6 10 冻害防治………………………………………………………………………………………………7 11 病虫害防治……………………………………………………………………………………………8 12 茶叶采摘………………………………………………………………………………………………8 13 生产档案记录………………………………………………………………………………………8 I DB 5206/T 10—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DB 522200/T 88—2015《梵净山 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与DB 522200/T 88—2015 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修改了标准编号、前言、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目次。 本标准由铜仁市农业委员会、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代刚、温顺位、吕开鑫、刘 学、蒙天海、曾 良、陈永前、幸 玫。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 522200/T 88—2011、DB 522200/T 88—2015。 II DB 5206/T 10—2018 梵净山 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梵净山标准茶园的术语和定义、标准建设技术要点、茶树种植、茶园施肥、土壤管 理、茶树修剪、茶园水分管理、冻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及茶叶采摘。 本标准适用于梵净山区域内标准茶园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DB 5206/T 04 梵净山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DB 5206/T 05 梵净山 无公害叶茶产地环境条件 DB 5206/T 06 梵净山 有机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DB 5206/T 18 梵净山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DB 5206/T 12 梵净山 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规程 DB 5206/T 13 梵净山 无公害茶园土壤管理及肥料使用技术规程 DB 5206/T 14 梵净山 无公害茶园农药使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梵净山 标准茶园 在梵净山区域(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石阡县、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玉屏县)建设的 标准茶园。 3.2 蓬心土壤 在宽窄行排列种植的茶园中,树冠内窄行之间的土壤。 3.3 氮素供应强度 土壤氮素养分中能被茶树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供给程度。以碱解氮∕全氮的百分比表示。 1 DB 5206/T 10—2018 4 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要点 4.1 4.1.1 选地 环境条件 宜选择坡度≤25°,附近有比较丰富的水源,周围生态环境较好之地,除土壤以外的环境条件应 符合DB 5206/T 05或DB 5206/T 06的要求。 4.1.2 土壤条件 4.1.2.1 土壤化学性状 土壤pH值为4.5~6.5,要求有机质丰富,营养成分多,养分含量高而平衡,保肥能力强,有良好 的缓冲性,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DB 5206/T 05或DB 5206/T 06的要求。 4.1.2.2 土壤物理性状 土层深厚,剖面结构合理,表土层的厚度在25㎝~30㎝,心土层30㎝~45㎝;质地沙壤,土体疏松, 通透性良好,持水保肥能力强,渗水性能好,50cm土层内无硬盘障碍层。 4.1.2.3 生物性状 茶园土壤含有大量微生物,土壤要求生物活性强,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纤维分解强度强,微生物 和动物数量多,种类丰富。 4.1.2.4 茶园中“蓬心土壤”占地比例应≥26%。 4.1.2.5 0cm~2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氮素供应强度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0cm~20cm 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氮素供应强度表 项 养分含量 氮素供应强度/% 4.2 4.2.1 目 要 求 有机质/(g/kg) ≥ 20 全氮/(g/kg) ≥ 12 碱解氮/(mg∕kg) ≥ 150 有效磷/(mg/kg) ≥ 20 有效钾/(mg/kg) ≥ 100 ≥ 10 茶叶基地规划 规划原则 园地规划设计包括土地规划、道路网、排蓄水系统及茶园生态建设等项目。按照所选地块的地形、 地势、土壤、水源及林地的分布情况,对茶、林、沟渠、道路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利于水 土保持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区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 业和田间日常作业,且成园后生态环境良好。 4.2.2 土地规划 以地形各级道路、水利系统为界线对茶园进行划分区、片、块,便于茶园日常管理。 a)生产作业区:根据茶园面积及地形情况,按照主、支道分布将全部园地划分为若干个生产作业 区,作为一个综合的经营单位。 2 DB 5206/T 10—2018 b)作业片:每个生产作业区,结合支道,按自然地形或将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块分别划分为若干作 业片。 c)作业块:每个作业片按照茶园大小,再划分若干作业块。确定茶园作业块大小,要从茶园管理 2 是否方便,地形条件是否复杂进行综合考虑,一般以6667 m (10亩)左右为宜。 4.3 道路系统建设 按照节约用地,方便生产,适度超前,降低投入的原则,因地形、地貌特点规划建设,并与土地 整治和排灌设施结合考虑。道路的布置要根据茶园的总体设计进行,建立较完备的道路网,包括主道、 支道、步道和地头道,以茶场总部(或茶厂)为中心,从总部到各区、片、块的茶园,要有道路相通, 便于运输和茶园管理。茶园道路占场地总面积的5%左右。 a) 主道:是整个茶场的交通要道,贯穿茶场各生产区、制茶厂,并与场外的公路相通,以两车并 行通过为原则,其宽度 7m~9m,纵向坡度小于 6°,转弯处曲率半径不小于 15m。在主道两边开排水沟, 栽种行道树。 b) 支道:支道与主道相互交接, 贯穿整个茶园,是茶园内运输、耕耘、采摘等农机通行的道路。 支道路面宽 4m~5m。常规采用 C25 混凝土路面,厚度为 12cm~18cm 以上。 c) 步道:是支道通向各块茶园的道路,便于操作人员进出。宽度为 2m~3m。常规采用 C25 混凝土 路面,路基面宽 1.5m。 d) 地头道:是每块茶园的两端,要设置地头道。地头道宽度以耕作机械能灵活调头为原则。 4.4 水利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能蓄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宜建立节水灌溉系统,包括: a)渠道:主要作用是引水进园,蓄水防冲和排除径流。 b)主沟:是茶园内连接渠道和横排(灌)水沟的纵沟。主沟沟深40cm~50cm,沟面宽67cm~100 cm, 沟底宽30cm~50cm。 c)支沟:蓄水为主,排除多余的雨水,并和主沟连接。沟深26cm~33cm、宽40cm~50cm。 d)隔离沟:茶园与森林或荒地交界处、茶园的边缘设置。隔离沟深50cm~100cm、宽40cm~60cm, 沟壁为60°倾斜的隔离沟。 e)蓄水沟:平地茶园在步道旁开沟,坡地茶园在直步道两侧和横步道内侧开排灌蓄水沟,沟宽 20cm~30cm、深20cm。横沟每隔3m~5m挖一小水坑,以积蓄雨水。 f)蓄水池: 每25亩~35亩茶园建一容积为5m³~8m³的蓄水池。一般设在纵沟及横沟的出口处, 或设在排水不良的积水处。 4.5 茶园生态建设 4.5.1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 草。 4.5.2 茶园内宜间作柳杉、银杏、板栗等经济林木,每隔 3 行~5 行茶树间作一行,株距 3m~5m,遮 光率控制在 20%~30%。 4.5.3 对缺丛断树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 5 茶树种植 5.1 5.1.1 茶园开垦及施肥 地面清理 在开垦前进行地面清理,对园地内的柴草、树木乱石、坟堆等分别酌情处理。 3 DB 5206/T 10—2018 5.1.2 缓坡地由下而上等高进行。生荒地分初垦和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 50 cm 以上,并清除柴根、 杂物,复垦深度 30cm~40cm;熟地经深翻平整即可。 5.1.3 园地经开垦整理形成茶行后,沿茶行开种植沟,宽 30cm,深 50cm。在种植沟内施入肥底,每 667 ㎡施有机肥 1000kg 以上,磷肥 100kg 左右。施肥后覆土,并将其平整,盖土离地面约 15cm~20 cm。 5.2 种苗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茶 苗规格基本一致。 5.3 茶苗移栽 适时移栽时段:在当年10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为移栽茶苗最佳适期。高寒山区避开严寒移植。 5.4 茶苗定植 5.4.1 种植茶苗前,先将种植沟内土壤浇湿,然后将茶苗置于种植沟中。栽种时一手扶正茶苗,一手 填

pdf文档 DB5206-T10—2018 梵净山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铜仁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206-T10—2018 梵净山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1 页 DB5206-T10—2018 梵净山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2 页 DB5206-T10—2018 梵净山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4:37:00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