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615651.6
(22)申请日 2022.05.31
(71)申请人 江苏省农业科 学院
地址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灵街
50号
(72)发明人 吴磊 张旭 何漪 姜朋 张鹏
李畅
(74)专利代理 机构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 237
专利代理师 杨文晰
(51)Int.Cl.
C12Q 1/6895(2018.01)
C12N 15/11(2006.01)
(54)发明名称
与小麦籽粒DON毒素积累相关的分子标记及
其引物与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与小麦籽粒DON毒素积累
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该分子标记是以普通
小麦基因组DNA为模板, 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引物对进行PCR扩
增, 在1%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后获得结果, 扩增
产物大小 为214bp; 该分子标记扩增时间短、 效率
高, 可以应用于小麦群体的基因型分析和抗籽粒
毒素积累位 点的遗传作图。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序列表2页 附图3页
CN 115044697 A
2022.09.13
CN 115044697 A
1.一种与小麦籽粒DON毒素积累相关的分子标记,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子标记是通过如
下方法获得的: 以安农8455的DNA为模板, 以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NO.1和SEQ ID NO.2
所示的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后电泳, 所获得的大小为214bp的DNA片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分子标记在筛选低DON毒素积累量的小麦种质中的应用, 即含有所
述分子标记的小麦品种DON毒素积累量高于不含所述分子标记的小麦品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分子标记在绘制小麦 籽粒毒素积累位 点的遗传图谱中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用是指, 以样品小麦DNA为模板,以
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后电泳, 若电泳产物存
在大小为214bp的DNA片段,则判定该样品含有分子标记JAASM3424; 反之, 则 不含分子标记
JAASM3424; 判 定含有分子标记JAASM3424的小麦品种DON毒素积累量高于不含该分子标记
JAASM3424的小麦品种。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应用, 其特 征在于, 所述PCR扩增是指:
PCR扩增体系: 10 × buffer 1µl, 浓度为25mM的MgCl2溶液0.5 µl, 浓度为2.5mM的dNTP
溶液 0.5 µl, 浓度为10 µM的引物I 0.5 µl, 浓度为10 µM的引物II 0.5 µl, 浓度为5U/ µl的
Taq聚合酶 0.2 µl, 模板 DNA 50 ng, ddH2O补足至 10 µl;所述引物I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所述引物I I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PCR扩增程序: 94 ˚C 3分钟; 94 ˚C 10秒, 60˚C 30秒, 72˚C 10秒延伸, 30个循环; 72 ˚C延
伸5分钟。
6.一对用于预测小麦籽粒DON毒素积累量的引物对, 该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044697 A
2与小麦籽粒DON毒素积 累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引物 与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小麦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领域, 特别是一种与小麦籽粒毒素积累相
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重要真菌病害, 严重
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在一般流行年份, 赤霉病可引起5 ‑10%的产量损失, 大流行年份可
导致部分田块绝收, 危害小麦粮食安全。 禾谷镰刀菌分泌的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细胞毒素, 被列为3类致癌物, 可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反
应。 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对人类及牲畜的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食用被DON毒素的食
物后会出现厌食、 呕吐和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循环系统损伤而死亡。 根据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1 ‑2017中对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要求, 谷物及其制品如玉米(面、
渣)、 大麦、 小麦、 麦片和小麦粉中的DON毒素含量 不得超过1mg/kg。
[0003]小麦赤霉病抗性可以分为5种类型: Ⅰ, 抗侵染; Ⅱ,抗扩展; Ⅲ,抗籽粒毒素积累;
Ⅳ,抗籽粒侵染;Ⅴ,耐病性(M esterházy 1995; Mesterházy et al.1999)。 耐毒素积累抗性
特指毒素在小麦籽粒内被降解或产毒被抑制造成的毒 素积累减少, 具有不同于其他抗性类
型的遗传机制。 Sz abó‑Hevér等在小麦 “Frontana ”3A, 4B, 7A和7B染色体上检测到抗籽粒毒
素积累位点, 解释3.1 ‑11.1%的表型变异(Sz abó‑Hevér et al.,2014)。 通过遗传作图, 在
7A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稳定的QTL位点, 可以解释16 ‑24%的表型变异(He et al.,2019)。
在挪威小麦品种 “NK93604”的2AS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与抗籽粒毒素积累位点, 可以解释
26.7%的表型变异, 但只在一个环境中可以被检出(Semagn et al.,2007)。 此外, 在 “望水
白”的1A,1BL, 3BS, 5AS, 5DL和7A染色体(Yu et al.2008), “Ernie”的4DS和6AL染色体(Liu
et al.,2013), “Wuhan‑1”的2DS和5AS染色体(Somers et al.,2003), “SHA3/CBRD ”的1A,
2A,2D,3AS,5BL,5A和6A染色体(Lu et al.,2012)上也检测出微效的QTL位点。 利用全基因
组关联分析在美国和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CIMMYT)群体里也检测出与 耐毒素积累的
位点, 这些位点分布在3B, 1D, 2B, 3A, 2BL染色体上,解释3 ‑12%的表型变异(Arruda et
al.,2016; Wang et al.,2017)。 上述位点的标记的开发基于单核苷 酸多态性 或简单重复序
列多态性, 难以直接利用, 或 需要繁琐的分型步骤, 不适合大规模的种质筛选或分子标记辅
助选择。
[0004]此外, 利用小麦籽粒毒素积累相关的分子标记对遗传群体进行分型, 在绘制遗传
图谱的基础上, 精细定位中国小麦品种 “苏麦3号”的抗籽粒毒素积累位点是小麦抗赤霉病
遗传改良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高通量分型方法基于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 分型芯片的设
计和制造依赖 于进口, 分型成本较高, 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研发定位。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物理位置比对获得了一个新的与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15044697 A
3
专利 与小麦籽粒DON毒素积累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引物与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16:50:2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