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7.140.10 X 55 DB3307 浙 江 省 金 华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07/T 87—2018 武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for Wuyi organic tea production 2018 - 12 - 29 发布 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2 - 29 实施 发 布 DB3307/T 87—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 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金华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义县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浙农科(武义)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院、浙江更香有 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金华市茶叶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文武、周小芬、祝凌平、金国庆、汤志飞、罗文文、虞舜杰、沈生智、郑亚 楠、赵建平、徐欢、叶红燕。 I DB3307/T 87—2018 武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术语和定义、通则、产地环境、新茶园建设与常规茶园转换、茶园管理、 采摘、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生产经营管理、追溯。 本标准适用于在武义县行政区域内有机茶的生产,金华市其他茶区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 19630.1 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 GB/T 19630.2 有机产品 第2部分:加工 GB/T 19630.3 有机产品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GB/T 19630.4 有机产品 第4部分:管理体系 NY/T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1999 茶叶包装、运输和贮藏 通则 NY/T 5196 有机茶 NY/T 5197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8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NY/T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武义有机茶 Wuyi organic tea 1 DB3307/T 87—2018 在武义县行政区域内,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 料、除草剂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并经有机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及相关产品。 3.2 常规茶 Conventional tea 未按照本标准实施管理的茶园,包括野生茶园和荒芜茶园(树)采摘的鲜叶加工成的茶叶。 4 通则 4.1 生产单元 有机茶生产单元的边界应清晰,所有权和经营权应明确,并且已按照GB/T 19630.4的要求建立并实 施了有机茶生产管理体系。 4.2 转换期 由常规茶生产向有机茶生产发展需要经过转换,经过转换期后收获的茶叶才可作为有机茶销售。有 机茶生产的转换期应不少于36个月(撂荒36个月以上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36个月以上未使用本标准禁用 物质的地块,也应不少于12个月的转换期),转换期内应完全按照有机茶生产的要求进行茶园管理。处 于转换期的茶园如果使用了有机茶生产中禁止使用的物质,应重新计算转换期。 4.3 基因工程生物材料 不应在武义有机茶生产体系中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茶树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土壤 改良物质、植物保护产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 4.4 辐照 不应在有机茶生产中使用辐照技术。 4.5 缓冲带和栖息地 在有机生产区域周边设置天敌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 然控制能力。有机茶生产区域和常规茶生产区域之间应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缓冲带上种植的 茶树不能作为有机茶生产。 5 产地环境 5.1 总体要求 有机茶园应符合GB/T 19630.1和NY/T 5199的规定,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远离城区、工 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应以河流、湖泊、自然植被、林木等作为有机茶园种 植区与常规农业的隔离带。 5.2 土壤质量要求 茶园土层深厚,通气良好,有机质丰富,营养元素平衡,排水性能良好,符合GB 15618的要求。 2 DB3307/T 87—2018 5.3 灌溉水质要求 茶园灌溉水水质应清洁卫生,没有污染,符合GB 5084的规定。 5.4 空气质量要求 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应不低于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规定。 6 新茶园建设与常规茶园转换 6.1 新茶园建设 6.1.1 茶园开垦 在坡度15°以下的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 cm以上;在坡度15°~25°的坡地,按等高水 平线筑梯地,梯面宽应在2 m以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山顶和山脚应保留一定的 2 绿化带种植林木和隔离林。对于面积较大(7 hm 以上)且集中连片的茶园,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 置一些林地,原有较高大的树木尽量保留。 6.1.2 道路设置 茶园道路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组成。茶园主干道设置路宽3 m~5 m,支道要求宽2 m~3 m,视山形及茶园面积而开筑;步道与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衔接,路宽1.5 m,以10行~15行茶树设一 条为宜;环园道设在茶园四周边缘。 6.1.3 排灌系统 茶园排灌系统设置时应统筹安排,合理设计,平地茶园以排水沟为主,坡地及梯地茶园以蓄水沟为 主,做到遇涝能排,遇旱能灌,沟渠相通。 6.1.4 茶园水土保持 6.1.4.1 在人行道、主渠道、陡坡和沟谷边水土易冲涮的地方种植绿化树。树种要选用常绿且与茶树 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型或观赏型树种为主。为适应茶园机械化操作,种植绿化和防护林将茶园分隔成以 3 hm2 左右为单元相对独立的区块。 6.1.4.2 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宜植树造林和生草,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 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集中连片的茶园,宜种植桂花、广玉兰等遮荫树。 6.1.4.3 对较陡的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 6.1.5 茶苗选择 6.1.5.1 应选择有机种子或茶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 理过的常规种子或茶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子和茶苗的计划。 6.1.5.2 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抗逆性良好的茶树品种;早生、中生与晚生品种宜合理 搭配。 6.1.5.3 不应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茶苗。 6.1.5.4 茶苗质量应符合 GB 11767 中规定的 2 级及以上标准。 6.2 常规茶园转换 6.2.1 基础条件 3 DB3307/T 87—2018 常规茶园在符合5.1的要求时,检测该茶园土壤质量、灌溉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和茶叶中农残、重 金属的含量,符合有机认证要求,制订有机转换计划,建立并运行有机茶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6.2.2 转换期管理 经认证机构认证后, 取得有机产品转换证书,进入转换期。转换期应按照GB/T19630.1、GB/T19630.4、 NY/T 5197管理,并对茶园生态环境做进一步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实施土壤培肥和病虫草 害控制,促进茶叶生产可持续协调发展。 7 茶园管理 7.1 树冠管理 7.1.1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 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7.1.2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 20-40 cm 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 通风透光。 7.2 土壤管理 7.2.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 3 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 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7.2.2 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将茶园内各种有机物料(如杂草、秸杆、畜粪、绿肥等) 堆积腐熟后供茶园施用,尽可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7.2.3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土壤 pH 值低于 4.0 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 等物质调节土壤 pH 值至 4.5 左右。土壤 pH 值高于 6.5 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 pH 值至 适宜的范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时,茶园应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 GB5084 的要求。 7.2.4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外来 覆盖材料如作物秸秆等应未受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 7.2.5 行距较宽、幼龄和台刈改造的茶园,优先间作豆科绿肥,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但间作 的绿肥或作物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 7.3 施肥 7.3.1 肥料选择 7.3.1.1 应选择无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商品有机肥。饼肥应为机械 压制。有机肥应符合 GB/T19630.1 和 NY 525 的规定。 7.3.1.2 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 确认茶树有潜在缺素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 NY 227 的要求。 7.3.1.3 不应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它物质等。 7.3.2 施肥方法 7.3.2.1 基肥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成龄茶园深度 25cm 左右,幼龄茶园最浅不低于 15cm,施后覆土。 2 施用量一般每 hm 施饼肥 3000kg~6000kg,或腐熟农家肥(畜栏肥、堆肥等)15000kg~30000kg。 7.3.2.2 追肥分春季追肥和夏秋季追肥。春季追肥在春茶开采前 1 个月施入,夏秋季追肥为每次采摘 或修剪前后施入。施肥深度可较基肥浅,以 10cm~15cm 为宜。 4 DB3307/T 87—2018 7.4 病虫草害防治 7.4.1 农业防治 7.4.1.1 7.4.1.2 7.4.1.3 7.4.1.4 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高产优质的茶树品种。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 分批多次采茶,合理修剪、疏枝,病虫枝条带出茶园,集中销毁。 在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茶园合理间种遮荫树改善茶园环境,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 及时清园,秋末深翻茶园土壤,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及根际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 7.4.2 物理防治 7.4.2.1
DB 3307-T 87—2018 武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金华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1:51:1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