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21 浙 江 DB3301 省 杭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01/T 1089—2018 甘薯脱毒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2018 - 06 - 20 发布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6 - 20 实施 发 布 DB3301/T 1089—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杭州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德市种子管理站、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淳安县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江、赵琳、严百元、方文英、余建忠、骆乐谈、朱月清、孙钟毓、马华升。 I DB3301/T 1089—2018 甘薯脱毒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脱毒种苗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控制和淘汰的病虫害、病虫害防治、抽样、 扩繁苗的检测、质量要求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甘薯脱毒种苗繁育、生产和质量管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7413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NY/T 402 脱毒甘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NY/T 1200 甘薯脱毒种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脱毒组培苗 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经检测确认不带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褪绿斑病毒 (SPCFV)、甘薯病毒G(SPVG)、甘薯病毒2(SPV2)、甘薯褪绿矮缩病毒(SPCSV)的组培苗。 3.2 脱毒种苗 在有保护措施的基质中用脱毒组培苗扩繁后的种苗,在本规范中,包括初级至四级繁育的脱毒种苗。 4 生产技术 4.1 基地选择 应选择周边500 m内无村庄,无甘薯及旋花科、茄科、葫芦科作物种植,无检疫性病虫害发生的区 域,选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前作非以上作物种植及有隔离条件的地块,建立塑料大棚,大棚外完全 覆盖60目尼龙网,其中入口处设拉链,方便人员进出。 4.2 育苗基质 根据条件选用商用育苗基质。 4.3 基质槽建立与基质铺设 1 DB3301/T 1089—2018 在保护大棚内,按基质槽宽80 cm,操作道宽40 cm,建立基质槽,槽底用约10 cm细石子与土壤隔 离,基质铺设厚度约20 cm。移栽前1天浇水至基质含水量70%左右。 4.4 基质消毒 2 脱毒组培苗移栽前40天,密闭大棚,用二氧化氯土壤消毒剂(2 kg/667 m )通过喷灌或滴灌对基 质进行消毒,直到基质底层完全湿润后关闭阀门,大棚密闭消毒7天,随后通风排除残留氯气。 4.5 种性鉴定 将脱毒苗种植于防虫网室内,每株系3株,对照原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生产力鉴定,剔除变异株系和 混杂株系,选用生产力强的株系进行扩大繁殖。 4.6 脱毒种苗繁育 4.6.1 初级脱毒种苗繁育 大棚基质槽加设小拱棚,当小拱棚内温度稳定在20℃以上时,选取植株长势好、经鉴定无病毒携带 的脱毒组培苗,洗去根部培养基后即刻移栽至大棚,基质槽内密度为20 cm×20 cm。边移栽边浇水活苗, 并遮荫3天。注意大棚、小拱棚内通风管理,保持苗生长温度在25-30℃,当大棚内温度稳定在20℃以上 时,拆掉小拱棚。根据基质类型、种苗生长情况对其进行肥水管理。 4.6.2 次级脱毒种苗繁育 当初级脱毒种苗生长至10节以上,以每2节作1株剪取种苗,母株留1~2个节位,用作次级脱毒种苗 生产。剪取的种苗立即在次级脱毒种苗繁育大棚内移栽,在基质槽内脱毒组培苗移栽密度约为40 cm×10 cm。管理同4.6.1 4.6.3 三级脱毒种苗繁育 当次级脱毒种苗生长总节数至20节以上时,按照4.6.2的方法繁育三级脱毒种苗。 4.6.4 四级脱毒种苗繁育 参照4.6.3 三级脱毒种苗繁育的方法。 5 控制和淘汰的病虫害 5.1 控制的病虫害 通过控制病害的发生程度以达到脱毒种苗质量要求的病害: a)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 b) 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s virus,SPCFV); c) 甘薯病毒 G(sweet potato virus G,SPVG); d) 甘薯病毒 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 e) 甘薯褪绿矮缩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 f) 黑斑病(Black rot,病原 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 &Halst); g) 疮痂病(Scab,病原 Sphaceloma batatas Sawada); h) 蔓割病[Stem rot, Fusarium wilt;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 (Wollenweber) Snyderet Hansen]; 2 DB3301/T 1089—2018 i) 5.2 茎线虫病(Stem nematode,Brown ring;病原 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 淘汰的病虫害 不能在达到质量要求的脱毒种苗上发生的病虫害: a) 根结线虫病[Root-knot nematode,病原 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White)Chitwood]; b) 细菌性萎蔫病(甘薯瘟)(Bacterial wilt,病原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 c) 根腐病[Root rot,病原 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batatas Mc Clure]; d) 甘薯小象甲(蚁象)[Weevil, Cylas.formicarius(Fabricius)]; e) 茎腐病(bacterial stem and root rot;病原 Erwinia cA/ysanfAmi)。 6 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虫害有甘薯黑斑病、根腐病、病毒病、蚜虫、地老虎、蛴螬等。 6.2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6.3 农业防治 保持防虫网的完整,加强操作人员进入卫生与进出管理,及时关闭防虫网,合理调节环境因子、改 善栽培条件、优化水肥管理,创造有利于甘薯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6.4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黄板以及性诱剂诱杀害虫。 6.5 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 6.6 化学防治 6.6.1 防治原则 对症下药,适期用药,交替使用。运用适当的浓度与剂量,合理混配,严格控制用量。 6.6.2 黑斑病 用60%唑醚·代森联1000倍液或25%嘧菌酯1500倍液浸泡茎基部6 cm~10 cm处10 min~12 min,然后 再进行扦插。 6.6.3 根腐病 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6.6.4 蚜虫 用10%啶虫脒3000倍液喷雾防治。 3 DB3301/T 1089—2018 6.6.5 地老虎和蛴螬 用0.2%联苯菊酯颗粒剂亩施3~5 kg或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亩施5-6 kg,可结合后期施肥一同施下。 7 抽样 7.1 脱毒组培苗抽样 7.1.1 7.1.2 7.2 脱毒核心材料必须每株都进行检测。 扩繁组培苗随机抽取 1%~2%。 甘薯脱毒种苗抽样 2 采收前1周,在目测全田基础上,采用五点取样法,抽样数量为:1000 m 以下200株;1100~10000 2 hm 500株;病毒检测每株取茎蔓上、中、下部叶片各1片,应液氮或干冰保存,一天内检测。 8 检测 8.1 生物学方法 8.1.1 目测法(外观症状诊断法) 可根据甘薯叶片上出现的典型症状判断甘薯是否带毒。甘薯病毒 病的主要症状详见附录 A。 8.1.2 指示植物检测法 用于辅助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潜隐病毒。方法:以待检样品茎蔓为 接穗,巴西牵牛为砧木。将待检样品茎蔓中下部茎段切成 3 段~5 段,每个接穗带一个单芽及叶片,去 叶后将底端削成楔形,插入巴西牵牛砧木切口内,封口膜扎紧。巴西牵牛生长出 1~2 片真叶时嫁接, 嫁接后白天保持气温 26~32℃,相对湿度 80%~90%,适当遮荫,嫁接成功后,给予充足光照。嫁接后 2 周~3 周显症,在所有嫁接指示植物中只要有一株植物叶片表现羽状斑驳症状即存在羽状斑驳病毒, 叶脉变黄则存在甘薯潜隐病毒,叶片褪绿斑则存在甘薯褪绿斑病毒。 8.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当组培苗展开叶达6片以上时进行检测,检测方法见附录B。 8.3 RT-PCR 技术 运用RT-PCR技术对提取的甘薯叶片总RNA进行检测。 9 质量要求 凡酶联免疫检测、RT-PCR检测或指示植物检测呈阳性者为带毒(苗),其中原种病毒病株允许率≤ 2.0%,生产用种病毒病株允许率≤10%。脱毒种苗分级以繁殖田播种的种薯级别、带病植株比率、混杂 植株比率为定级标准。只要检出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甘薯瘟、甘薯茎腐病、甘薯小象甲(蚁象),即 不能作为种苗。具体见附录A。 10 生产用脱毒种苗收获 4 DB3301/T 1089—2018 次级脱毒种苗及三、四级脱毒种苗均可作为生产用脱毒种苗,作生产用脱毒种苗时,应剪取3~4 节为1株苗。不同品种单收单放,做好标记严禁混杂。 11 生产模式图 生产技术模式见附录C。 5 DB3301/T 1089—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甘薯主要病虫害症状 甘薯主要病虫害症状参见表A.1。 表 A.1 病害名称 甘薯主要病虫害症状 植株 块根 苗期叶片褪绿斑点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边缘 甘薯病毒病 上卷,生长后期,有些斑点四周呈紫褐色或形成紫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 环斑,多数品种沿叶脉形成紫色羽纹状;发展到一 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 定时期,叶片皱缩黄化,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 肉质部具黄褐色硬脆斑块。 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个别植株有丛生现象。 从育苗到结薯均能发病。晴天中午,病苗顶部 甘薯细菌性 萎蔫病(甘薯 瘟
DB3301-T 1089-2018 甘薯脱毒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杭州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3:52:50上传分享